语数外学习
主办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1025-6343
国内刊号:42-1355/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7874 人次
 
    本刊论文
创设情境教学 促进学生参与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创设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创设;情境;诱导;激发;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创设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通过实例巧设问题,诱导学生参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特征,而数学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性,这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觉得枯燥,难以理解,甚至无所适从。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那么一方面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有所用。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它们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举了一个实例作为导入,朱熹公园有个圆形的大花坛,我们知道园林工人在造花坛前,首先要在地上画圆打样。如果你是园林工人怎样在地上画圆呢?必须用到哪些工具?这个问题一经出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马上进入思考与讨论之中。接着教师顺势出示“花坛”图,让学生当一回工人,可以自己选择操作工具(钉子、彩笔、细绳、木棒等),合作画圆,由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上板操作。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联系前面的实例理解什么是圆、圆心、半径、直径?它们在作图中各起了什么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效果显著。
  二、结合实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参与
  现代心理学认为:操作实验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教学时,如果结合操作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实验,那么一方面学生乐于参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请生认真观察圆后问:有办法量出你们手中圆的周长吗?当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再算一算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固定不变的数,叫圆周率,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在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就计算出了精确的圆周率的值。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的精密计算深感佩服,又为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自豪,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三、通过对比,引发思考,引导学生参与
  有比较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收获。对比是探索事物的联系与区别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对比得以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之中,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不同的解法:1.利用单位换算,转化成整数,再按照整数除法计算。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扩大成整数,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3.利用商的变化规律,先把除数扩大成整数,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再把商扩大扩大相同的倍数。三种方法让学生对比: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哪一种方法最方便、通用?通过对比后就会发现:第一种方法有局限性,即被除数和除数一定要带有单位行;第三种方法很容易发生错误;只有第二种方法才是最方便、通用的。这样通过对比引发思考,通过思考去发现、去总结,才能理解深刻,从而把所学知识融入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四、制造悬念,引发好奇,激发参与
  欲望是创造的前提,一个人有了欲望就会想尽办法去满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急于了解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推动其积极开展探索活动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人产生认知困惑,从而拨动思维之弦。在教学中有意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探寻“为什么”。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我跟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请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是几,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告诉你们它是不是3的倍数。你们相信吗?”然后学生随意举例,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他们结果,再让学生验证。这时已经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老师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你们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吗?一石激浪,学生顿时就活跃起来。可见,我们在教学时,适时的设置疑问,让学生因疑生趣,因疑诱思,激发参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竞争情景,激励学生参与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发竞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适当地设置竞争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竞争中体验成功的情感。比如在教学中经常设置竞争: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好?看哪一位同学回答的又清晰又准确?男同学难道不如女同学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满足学生的思维需求和表现欲望。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总之,教要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课而异,就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只要情境适宜,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林.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基础教育,2012.8
  [2]陈新蒙.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参与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语数外学习》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语数外学习》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